倒计时2天,李在明将含泪签字,美逼韩国割土地,中国家门口生变
倒计时2天,李在明正面临可能不得不在美国的压力下签下一份令韩国国内外都感到愤怒和无奈的协议。
美国开出天价“交易清单”,韩国被迫买单
10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抵达韩国,与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面会谈。韩国媒体称,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外交访问,而更像是一次“最终审判”。

特朗普早早就开出了“交易清单”,要求韩国提供3500亿美元的投资作为对美经济的“输血”。与此同时,美国还提出了更加离谱的要求——将驻韩美军基地的核心土地所有权移交给美方。
35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对于韩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据韩国经济副总理的说法,韩国每年最多只能挤出150亿到200亿美元的资金。
也就是说,想要完成这笔投资,韩国需要至少十几年时间。而更糟糕的是,由于近期美元汇率居高不下,韩元不断贬值,原本折合487万亿韩元的投资额已经膨胀到了504万亿韩元,这无疑让韩国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

更让韩国民众愤怒的是,美国不但要钱,还要地。驻韩美军的汉弗莱斯基地核心地皮,如今成了特朗普“交易清单”中的重要部分。
韩国原本只是将这些土地无偿借给美军使用,但现在美方却试图将其永久占有。这种近乎“殖民”的要求,引发了韩国国内的强烈抗议。
韩国民众纷纷走上街头,高举“不要特朗普”的标语,表达他们对这场“不平等交易”的愤怒。

美国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投资和土地问题上,还挥舞起了关税大棒。特朗普威胁,如果韩国无法满足美方条件,美国将把对韩国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从目前的15%重新提高到25%。
这一威胁对于以出口为经济支柱的韩国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韩国的汽车、半导体等核心出口产业利润率本就不高,普遍在5%到10%之间。如果关税大幅提升,这些产品的价格将彻底失去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出现出口越多亏损越大的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7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6%,可见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如果未来美国将半导体纳入高关税名单,韩国经济的压力将进一步扩大。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商务部虽然曾表示,不会让韩国在半导体和制药领域的待遇“比其他国家更差”,但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早已让这种承诺变得毫无可信度。
美国甚至已经启动了针对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国家安全调查”,为未来对韩半导体加征100%关税埋下伏笔。韩国经济学家崔炳镐警告,这种不确定性将使韩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韩国政府试图通过“拖字诀”来争取时间。韩方提出,希望将3500亿美元的投资分为两部分执行:每年支付250亿美元现金,持续8年,总计2000亿美元;剩余的1500亿美元则以贷款担保等形式完成。
这一方案显然是为了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能否被美方接受仍是未知数。
特朗普政府对此并不满意,甚至要求韩国将投资款“预付”。与此同时,美方还希望在收益分配、投资标的决策等问题上完全掌握主动权。

这种赤裸裸的“经济霸凌”让韩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拒绝美国的要求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答应美国的要求则会进一步牺牲国家主权和民众利益。
韩国媒体直言,李在明可能不得不在特朗普抵达首尔时“含泪签字”,以换取美国的“暂时宽容”。不过,这种被迫妥协的协议显然无法给韩国带来真正的安全保障,只会让韩美关系陷入更深的“主从”格局。
这场发生在中国家门口的谈判,绝不仅仅是韩国的“内政问题”。美国试图通过这份协议,将韩国彻底绑上“反华战车”,对中国的经济和安全构成双重威胁。

从经济角度看,韩国是中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如果韩国3500亿美元的投资全部流向美国制造业,中韩之间的产业合作将受到严重冲击,相关产品的价格可能因此上涨。
更重要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掏空韩国制造业来削弱东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
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李在明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在特朗普的“交易清单”上签字。然而,这份协议带给韩国的不是机遇,而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谈判的结果早已注定。美国将韩国视为其全球战略中的一颗棋子,而不是平等的伙伴。李在明的“含泪签字”,不仅是对韩国国家主权的妥协,也是对国际秩序失衡的又一次佐证。
参考资料:
特朗普将至,“这一次,韩国可能要含泪达成协议” 《观察者网》